关于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3月下旬,县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人大代表,采取集中调查与分组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先后到县中医院制剂院区、山东华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五井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寺头镇福泉村等地进行实地察看,听取县卫健局、县农业农村局工作情况汇报,并进行了座谈讨论。集中调查结束后,县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组建3个调查小组,选取部分重点单位和重点人员进行了个别走访和深入座谈。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出台配套政策,扩大种植规模,强化品牌建设,持续推动了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保障持续加强。成立全县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整合财政、人社、科技、卫健、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出台《关于支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临朐县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制定了明确的激励保障措施,为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政策支持。强化财政保障,投入300万元建设中医重点专科和国医堂,每年列支200多万元为老年人和儿童免费提供中医药服务。2016年以来,累计拨付财政资金2178万元用于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中药材种植水平显著提升。抓好中药材种植规划,立足临朐自然禀赋,打造了以寺头、九山、辛寨、石家河、五井为中心的中药材生产优势区,大力发展丹参、黄芩、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目前,全县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推广标准化种植,以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为导向,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印发中药材生产技术指导手册,发布主导技术和主推品种,每年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道地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临朐丹参”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山楂、花椒和山柿取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证书。
(三)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新建6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1处市级中医特色单位,3处医院开展“中医日间病房医保支付试点”,9处卫生院建成“国医堂”。创新开展县域共享中药房建设,县中医院获得全市首个中医医共体省级试点,被国家中药局表彰为“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实现急慢分治”先进典型。加强人才建设,引进石学敏院士、金世元国医大师等名医工作室16个,培育全国基层名老中医1名、市级以上中医药专家45名,44人通过市级中医药人才培训考核。
(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创新实施“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的发展模式,成立全省首家中医医养结合机构。探索“中医+体育”发展模式,“开运动处方,促慢病康复”等3个项目纳入全市首批“体医融合”试点。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模式,县中医院被评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九山镇、寺头镇被评为市中医药特色旅游小镇。4月7日至9日,我县举办首届“沂山论健·中医药健康大会”,广泛对接中国中药、国药集团、步长集团等80余家中医药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了国家级中医药健康交流合作平台,临朐中医药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种植分散、规模较小。从种植情况看,我县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五井、寺头、九山等南部山地丘陵地带,地势不平、地块零碎,机械作业难以施展,人工劳动强度大,再加上受国家禁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政策影响,中药材在耕地上很难大规模种植。当前,林下种植是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林业方面政策限制,人工林砍伐栽种审批难度大,林下中药材的规模化发展也受到制约。
(二)产业链条不完整。我县中药材资源丰富,但没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具备加工能力和带动作用的中药材企业不到10家,主要限于简单清洗、烘干等初加工层次,产业关联弱,产品附加值低,且不能直接进入医院采购范围,使我县出现了“守着道地药材,却不能就地采购”的尴尬局面。比如,临朐乐华中药材有限公司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但受生产资质限制,仅停留在丹参种植、收购和净选加工,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另外,各基地、农户主要以销售原药材或者初级加工为主,产销不稳定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三)专业人才队伍亟待加强。中药材无论是种植还是应用,对专业技术要求都很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就我县而言,一方面,种植技术人才紧缺,多数中药材种植户缺少科学的中药材种植技术,管理粗放,致使中药材质量和效益始终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基层中医药人员紧缺,各级中医药机构普遍存在“引进难、招不到、留不住”的情况,队伍老龄化,尤其是名老中医、重点学科、拔尖人才等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三、意见建议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保障措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持,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探索出台灵活管用的配套政策,夯实中医药发展根基。要编制好产业发展规划,邀请专业技术团队,科学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系统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要创新金融服务,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中药材品种范围,提高中药材种植抗风险能力。
(二)提高种植水平。一方面要从种植户入手,充分发挥镇街农综中心的作用,健全技术服务体系,由专业人员下乡入户,指导推广优良品种,普及先进技术,并即时解决相应问题,改变传统栽培习惯,提升种植技术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从企业主体入手,加强与专业院校合作,为学生、农民等提供系统的教育途径,逐步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种植能力。
(三)促进产业融合。要利用好“沂山论健”平台,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力争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完善中药材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要推动中医药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中药材植物在观赏、绿化、采摘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设一批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因地制宜推出药膳、研学等服务,让顾客变游客,药园变乐园,实现“1+1>2”的放大效应。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快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名医工作室,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创新,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服务和推广适宜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坚持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良性互动,依托县内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平台,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产业成果转化人才和跨界复合型人才,全力打造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