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体育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7月上旬,县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人大代表,采取集中调查与分组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体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先后到部分体育场馆、协会和学校进行了实地察看,听取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工作情况汇报,并进行了座谈讨论。集中调查结束后,到部分体育协会、农村社区进行重点调查,并和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座谈。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把“体育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全县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全县体育事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全民健身工作体系日趋完善。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民健身工作方向。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住建局、发改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15个部门纳入其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体育总会建设更加完善,镇级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项目,组织赛事活动,各类体育协会和非营利性体育俱乐部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有体育组织74家,健身站点310余处,体育健身团队1100余支,逐步构建起县、镇、站三级组织网络体系,全民健身工作的基层基础更加坚固。
(二)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常年不断线”的要求,每年举办篮球联赛、羽毛球联赛、乒乓球联赛等主题赛事活动100余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县总人口42%以上,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打造“全民健身·悦动朐城”系列赛事,成功举办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临朐县徒步登沂山活动、潍坊市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登山比赛等市级赛事活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吸引力有效提升。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临朐籍运动员张冬获得单人1000米皮划艇第六名的优异成绩,创造我县竞技体育领域最好成绩;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张冬、谢童为山东代表团斩获2金2铜;在山东省第二十五届运动会上,临朐籍运动员共获得11金、8银、15铜的优异成绩,展现出我县体育运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体育设施建设覆盖城乡。加强城区健身设施供给,为36个城区公园和55个小区配备体育健身器材,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进一步优化;对县体育场提升改造,逐步打造中心城区全民健身核心地带。开展农村(社区)体育设施“提档升级”行动,投资474万元,为350个行政村、400个自然村配备健身设施,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截至2022年底,全县各类体育场地总面积210.4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1平方米,县、镇、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持续完善。
(四)“体育+”融合发展成果显现。丰富体教融合形式,举办“奔跑吧·少年”等青少年主题系列赛事7项,参与人数达3000余名,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有序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12家体育协会与17所学校进行签约合作,涵盖了乒乓球、拳击、围棋等13个体育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体旅融合品牌,建成沂山风景区、淹子岭房车露营公园和薰衣草小镇等3处“潍坊市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临朐县绿色康养体育休闲线路”被省体育局、省文旅厅评为“十一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体卫融合发展,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五进”活动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为基层群众提供免费的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和健康风险项目评估;邀请省内专家学者,以“普及健身知识,促进体质健康”为主题,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开设线上“科学健身大讲堂”专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工作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体育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体育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一方面,体育设施总量不足。近年来,全县体育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增至2.6平方米,但尚未达到2.9平方米的潍坊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求,与其他县市区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除县全民健身中心以外,县内开放性公共体育场馆极少,尤其是像游泳馆、足球场、网球场等专业性较强的体育场馆几乎为零,“健身去哪儿”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另一方面,体育设施布局结构不合理。一些设施建设未能充分结合群众使用需求,导致有的体育场所人满为患、不堪重负,有的却常年闲置、无人问津。同时,体育设施配备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缺乏针对性,不能完全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
(二)政府投入引导性作用发挥不够。一方面,财政预算较少,缺口较大。县级财政对体育事业投入预算保持在每年50万元左右,不能满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及其日常运行。目前,县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和健身器材配套已累积欠款800余万元。另一方面,投入渠道单一,缺乏发展后劲。现有的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普遍规模小、会员少,缺乏筹集资金的渠道和能力,主要靠培训和场地收入维持日常运行。政府对民间投资和各类体育组织发展缺少激励性政策和引导措施,尚未形成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的机制设计,导致民间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实现良性互动。
(三)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短板。一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强。当前,群众正规化、科学化健身的意识和需求逐步提高,但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年龄偏大,专业水平较低,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二是中小学体育教育还需加强。部分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单一,各种运动项目、体育竞赛开展不足,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学校教学压力大,学生运动时间少。三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短板。体育后备人才和专业运动员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对优秀运动员的奖励、激励政策也需加强。
三、工作建议
(一)强化体育事业发展保障措施。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各相关部门、单位分工协作,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公众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完善、法治保障健全的体育工作格局。二是要加强激励保障。加大财政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体育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制定奖补政策,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提高社会资本参加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强队伍建设。持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引进培训工作,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和体育教育水平,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人才保障。
(二)加强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建设。一是要科学统筹,合理规划。按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要求和群众实际需求,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城市更新计划中,在公园、小区等建设、改造中合理布局体育设施或预留设施空间,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均衡发展。二是要资源共享,合力推动校园体育场有序向社会开放。2022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探索校园体育场对外开放”,相关部门要统筹谋划、推进落实,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思路,确定部分学校体育场作为开放试点,合理确定开放时段,切实加强管理维护,做好校园体育场所与学习场所的隔离分开,确保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尽快缓解体育场所缺乏的压力。三是要立足群众需求,加大健身设施供给。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周边群众的年龄结构、体育素养等特点,紧贴群众需求,通过铺设健康步道、安装健身器材、扩建运动场地等措施,改建、新建一批体育公园、智能健身设施和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专业球类场地,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推动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
(三)激发公共体育组织和全民健身活力。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和健身团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事项,开展体育活动,承办体育赛事,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二是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搭建学校和体育社会组织合作共赢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课后服务,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要大力推动体旅融合发展,鼓励各镇、村举办独具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民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积极承办登山比赛、山地自行车赛、汽车拉力赛等公众参与性强的赛事活动,大力推行“村BA”模式,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探索新模式和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