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
当前位置: 会议专题 > 常委会会议 > 十八届 > 十八届三次
关于全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2年6月23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时间: 2022-06-24

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朱占花

 

  今年以来,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县文化和旅游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筑牢文化振兴阵地

  着力打造“20分钟文化圈”,不断健全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各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400余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载体进一步拓展。

  在县级层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打造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县级重点综合性文化设施。自建成以来,共组织非遗闹元霄等文化展演展示活动500余场,开展艺术培训200余班次,成为展示临朐山水园林魅力、提升临朐文化品位的精品工程和地标性建筑。

  在镇、村层面,推进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主体的总分馆制建设,全面建成“总馆+分馆+基层服务点”的三级化服务网络。全县建成8个镇图书馆分馆、10个文化馆分馆、26个文化馆基层服务点;建成10个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建成镇图书馆8处,全部达到市二级以上标准并免费开放。投入1000余万元,提升打造全县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349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0处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餐厅”。

  二、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注入文化振兴活力

  (一)精神食粮“送下去”。一是创新实施“百台小戏进千村”文化惠民工程。截至6月20日,已举办“一村一年一场戏”暨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50余场,放映公益电影875场。二是打造临朐特色文艺精品。邀请国家一级导演隋永毅执导,打造快板剧《图啥》,现已开始公演。对周姑戏《特别约会》进行提升打造,作为山东省5部戏剧类作品之一,冲击第十九届群星奖。5月9日至11日,首届潍坊市文化馆(站)业务技能大赛在我县举行,通过网络直播,为群众奉上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促进了广大文化馆(站)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素质提升。

  (二)文化家园“引上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线上文化服务活动,构建网上文化家园。依托抖音、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线上平台,开辟“健身舞公益课堂”“临朐县小品线上展播”“临朐?书画专栏”“优秀非遗项目展示”等专栏,营造全民参与、社会共建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共发布稿件400余篇,点击量40余万人次,实现了闭门不谢客,优质服务“不打烊”。

  三、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稳步开展。组织镇街和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培训,解读文件、明确流程。上通下联、提高效率,密切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属地镇街及用地企业联系,早介入、早衔接,积极与省市主管部门汇报沟通,早审批、早动手,有效地服务和保障了全县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106个地块的文物踏查。

  (二)齐长城保护公益岗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第一个启动齐长城保护公益岗招聘工作,优先安排首批66个城乡公益岗位用于齐长城保护,为全省、全国加强齐长城和其他长城保护提供了借鉴、树立了样板,被文旅部《文旅中国》、国家文物局《每日舆情摘报》、省文旅厅《工作简报》等刊发推广,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做了专题报道。同时,创新启动文物巡查员农村公益岗工作,招聘62人开展文物巡查,建立了稳定的文物巡查员队伍,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非遗保护传承扎实推进。一是坚持平台保障。“沂风朐韵”非遗聚集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我县集保护、传习、交流、展示、展销、研学为一体的非遗综合体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非遗传习所、综合性传习中心14处,县级非遗项目传习场所59处,“薪火相传”校园传承实践基地2处,累计培养“非遗”人才3万人。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强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整合北杨善艺术中心、吕家楼手绘年画博物馆、赵家楼临朐最早基层党组织陈列馆等资源,串点成线,打造研学基地,累计接待研学人员和参观者超15万人次。三是融合放大效益。创新开展“特色产品进景区”活动,筹集5大系列300余种特色文化产品,在沂山、石门坊、老龙湾等县内主要景区搭建平台展示销售。大力实施非遗“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工程,建成非遗特色村40余个,带动6000多人就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非遗传承的多赢。6月份,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临朐县作为全省五个地区之一成功入选,潍坊唯一。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各项工作受疫情影响较大。前期,因疫情影响,所有文化旅游场馆处于闭馆状态,文化服务效能不能完全发挥。“一村一年一场戏”、全民阅读等群众文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完成全年任务的压力较大。

  (二)基层公共文化队伍薄弱。基层公共文化管理队伍在经费、人员以及制度的落实上得不到保障。全县14个镇(街、园、区)专职文化站长仅6名。全县349个中心村,无专职、仅有兼职文化管理人员的村不足40%,文化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基层文化工作难以开展。

  五、下步打算

  (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招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护公益性岗位,充实基层文化管理员队伍。整合艺术培训学校、庄户剧团、业余文艺团队等有生力量,织密县级阵地延伸至各自然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实施基层群众文化团队提升行动。组建1个合唱团、1个艺术团、1个书画社、1个摄影社、1个文学社、1个舞蹈队或健身队及其他特色团队的“6+X”文化团队,组建170支以上基层文化团队,以强有力的文化团队,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送文化到社区、进乡村、到田间地头,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三)文化惠民工作提质扩面。“一村一年一场戏”暨戏曲进乡村(社区)活动在覆盖349个行政村的基础上,向自然村、农村大集、景区、工厂企业延伸,今年确保完成文化惠民演出457场。持续开展“十百千”文化人才培训,发挥文化馆总馆的阵地作用,开设舞蹈、戏曲、合唱等14个门类、25个班次培训班,今年力争培训文化人才20000人次,真正让培训深入基层,成为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意见建议

  (一)健全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增加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的占比,提高全县各级各部门单位抓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目标,科学统筹文化发展规划和资金渠道,逐步扩大资金投入规模。在财政投入上要形成各级财政共同投入机制,上级财政重点支持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基层财政则应重点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品购买等基层群众最迫切的文化需求。


    
打    印】  【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临朐县人大常委会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79085号-1

山东金三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