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
当前位置: 会议专题 > 常委会会议 > 十八届 > 十八届三次
全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 2022-06-24

县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5月中旬,县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对全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到县图书馆、“沂风朐韵”非遗聚集区、冶源街道综合文化站、傅家李召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五井镇综合文化站、茹家庄村村史馆进行了实地察看,听取了县文旅局关于全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讨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以最大程度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一是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打造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县级重点综合性文化设施。建成以来,组织文化展演展示活动500余场,开展艺术培训200余班次。建成8个镇图书馆分馆、26个基层图书馆服务点,建成10个文化馆分馆、14个文化馆基层服务点,形成了“总馆+分馆+基层服务点”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建成10个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综合文化站,全县349个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样板镇、村前期调研和标准制定工作,拟定了临朐县公共文化服务样板镇、村(社区)创建评选实施方案,推进乡村“文化高地”建设。

  二是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服务质量。文化惠民演出丰富多彩。抓好“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明之夏广场演出、全民阅读等文化品牌活动,每年完成400余场次演出活动,放映公益电影3800场次以上。今年以来,全县组织开展书画走基层、文化人才培训、惠民文化演出、非遗技艺展示等群众文化活动100多项(场),创作演出了《户户盛开文明花》等一批优秀农民原创文艺作品。积极应对受疫情防控影响文化场馆暂时关闭的不利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线上文化服务,依托抖音、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开辟“健身舞公益课堂”“优秀非遗项目展示”等专栏,发布稿件200余篇,点击量40余万人次,实现了闭门不谢客,优质服务“不打烊”。

  三是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服务新模式。搭建“文馨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广泛吸纳文化企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文化人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服务,整合县域内文化资源,做到一港覆盖、一键可查、港内互通、资源共享。目前,已有近千名文化志愿者通过“文馨港”参与到全县公益文艺演出、文化知识普及、艺术展览展示、文化遗产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着眼理顺乡村文化服务机制、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组建专业组团、企业组团、社会从业组团“三大组团”,打造由行业部门、文艺院团、企业、基层文化工作者组成的文化志愿大联盟,形成党政企民共同参与乡村文化服务的强大合力,构建起服务内容更多样、参与度更高、覆盖面更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被列入全省30个创新案例之一,推荐为全国性创新参评案例。

  四是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稳步开展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前置勘探发掘,密切与规划审批部门、属地镇街及用地企业联系,完成140个地块的文物踏查工作,有效服务和保障了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在全省第一个启动并安排首批66个城乡公益岗位用于齐长城保护,为全省、全国加强齐长城和其他长城保护提供了借鉴、树立了样板,得到国家和省文旅部门的肯定。建成“沂风朐韵”非遗聚集区并投入使用,成为我县集保护、传习、交流、展示、展销、研学为一体的非遗综合体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市、县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非遗传习所、综合性传习中心73处,累计培养“非遗”人才3万人。筹集5大系列300余种特色文化产品,创新开展“特色产品进景区”活动。建成非遗特色村40余个,带动6000多人就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非遗传承的三赢。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乡村文化振兴还未得到足够重视。部分镇(街、园、区)和部门对文化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充分,政府主体责任、相关部门责任压得不实不紧,不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工作在实际落实中,经费、人员以及制度方面往往得不到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缺少抓手,县级主管部门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相关人事、经费、项目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话语权。乡村文化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占比较小,导致部分镇(街、园、区)和部门抓乡村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

  (二)乡村文化振兴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我县每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费呈增长态势,但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我县在这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一些镇(街、园、区)及相关部门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财政对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与其他社会事业投入相比,总额和增量都偏小,导致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文化活动开展不能满足我县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县镇级综合文化站设施建成时间较久,由于各级财政下拨经费不足,设施建设配套不全、规模偏小,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群众越来越高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最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多与村委办公室合建,由村干部代管,有的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免费开放不及时不经常,文化设施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

  (四)乡村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全县14个镇(街、园、区)专职文化站长仅7名,全县349个中心村,无专职文化管理员,有兼职的不足40%,文化管理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基层文化工作难以开展。忽视了文化人才的引进,缺少人才培养机制,导致我县文化人才和文艺创作“有群山无高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缺口较大,有文艺专长、懂网络、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少,特别是能够独立承担文化活动编排、创作、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人才紧缺,导致基层文化阵地不能自主组织开展活动,没有最大化发挥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要健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机制。要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免费开放、文化活动开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提高全县各级各部门单位抓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服务,招聘乡村文化服务设施管维公益性岗位,充实基层文化管理员队伍。整合艺术培训学校、庄户剧团、业余文艺团队等有生力量,织密由县级阵地延伸至各自然村的乡村文化建设服务网络。

  二要强化财政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目标,科学统筹乡村文化发展规划和资金渠道,逐步扩大资金投入规模。财政投入上要形成各级财政共同投入机制,上级财政重点支持重大文化基础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服务,基层财政重点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品购买等基层群众最迫切的文化需求。要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等多种方式,加强镇、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广场)建设,推动基层文化公共设施统一管理、综合利用和正常运行。要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和县镇融媒体中心(分中心)建设,提高数字文化平台普及率和适用性。

  三要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要推动文化惠民工作提质扩面,“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惠民演出要在覆盖中心村(社区)的基础上,向自然村、农村大集、乡村旅游点延伸。要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支持文艺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服务,让高品质的文化社团、文化节目更多走进乡村,让农村居民分享优质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设施的作用,利用农家书屋、文化广场、道德讲堂等公共空间,组建基层文化团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要大力开发反映农村生产生活、深受村民欢迎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乡村数字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提高乡村数字文化产品质量。

  四要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完善乡村文化机构人员任用制度,着力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编制不足、不能专职专用、待遇低等问题,出台并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培养,不断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知名专家和领军人物,建立健全文化领域人才库。要充分发挥文化馆总(分)馆的阵地作用,持续开展“十百千”文化人才培训,开设更多门类、更多班次培训,真正让培训深入基层,为乡村文化振兴育人才、建队伍。


    
打    印】  【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临朐县人大常委会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79085号-1

山东金三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